如何讓民眾“善心生”
重慶市云陽縣慈善會
慈善是一項社會事業(yè),已成為社會救助和民生保障體系建設中的重要補充。是構建和諧、建設小康社會必不可少的部分。動員和組織全民參與慈善活動,從思想、道德、倫理諸方面挖掘人們的慈善潛能,不斷提高慈善意識,慈善事業(yè)社會化才能健康發(fā)展。
《 國語、敬姜論勞逸》中指出:“夫民勞則思,思則善心生;逸則淫,淫則忘善,亡善則惡心生”?!队ⅰ⒘_素,(閑散頌)》也講,在一切道德品質中,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重要的。一個和諧社會,一個充滿愛的人際環(huán)境,必須倡導“勞則思,思則善心生”的人生理念,讓民眾在于勞于思中,從心靈深處,滋生善心,培育善意,形成一種強大的思想力、生命力,一種健康向上的精神狀態(tài),一種對事業(yè)的激情,慈善之花就會綻放,浪漫人間。
重慶市云陽縣是庫區(qū)的一個移民大縣,人口大縣,也是一個國貧縣。自然災害頻繁,困難群體龐大,經濟發(fā)展相對滯后,公共財力、公共救助能力有限。如何做好貧困山區(qū)的慈善工作?縣慈善會從成立之日起,我們就堅持不懈地抓好百萬人民慈善意識的普及和提高,認真總結人民群眾的精神風貌、道德情操,把歷代民眾傳承的“仗義樂捐”美德,庫區(qū)人民“移民奉獻”情懷,和山區(qū)人民“自強不息抗災自救”精神結合起來,緊緊抓住“善心生”這條主線,開展形式多樣、結合實際的思想教育和思想發(fā)動。云陽慈善氛圍越來越濃厚,慈善工作越來越活躍,募捐能力越來越增強,救助效果越來越明顯。兩年來全縣共募集捐贈資金1700余萬元,捐物3萬余件。其中,今年“5.12”汶川大地震募集抗震捐贈款1300余萬元,物資折款50余萬元。對一個貧困縣來說,稱之為歷史之最。我們的體會是:
用“善心生”,啟迪云陽人的慈善倫理
倫理,是思想和靈魂,是道德規(guī)范,是行為準則。云陽人民具有光榮革命傳統(tǒng),兼容勤勞、聰慧、執(zhí)著、熱情、豪爽的性格;民風純樸,講義氣,重親情,“重然諾而輕生死,貴忠義而賤財帛”;導之以理,可赴湯蹈火,動之以情,可解囊傾贈。我們從勤奮的山區(qū)人民本質,和迫切要求改變自我貧困狀況入手,大力宣傳“人無德不立,業(yè)無德不興,國無德不威”的道理,結合云陽人民革命斗爭史,性格特征,民風特點,啟迪人們的善心,開發(fā)人們的心扉,引導民眾喜愛善,珍惜善,向往善,培育民眾“善心生”,明確提出“關心別人,關愛別人,就是仁慈”,就是“善”的萌芽,就是“善”的滋生,就是“善心生”的過程。重慶市河牛滾裝船有限公司董事長譚建強同志,是通過自己辛勞奮斗致富的農民企業(yè)家,他生在故陵坨,長在長江邊,從小拉纖撐船,后修補船只,建造船舶,發(fā)展成為川江上一支具有實力的滾裝船隊。當他站在自己船隊的甲板上,看到兩岸辛勤耕耘的農民兄弟,自己家鄉(xiāng)的貧困人群,他思緒萬千,憐憫、同情之心,油然而生,善心迸發(fā),“致富不忘家鄉(xiāng)人”,他一次又一次的慷慨解囊,幫助那些需要關心的人。去年六月,家鄉(xiāng)遭受洪災,他捐款5萬元;今年“5.12”汶川大地震后,又從萬州趕回云陽,向災區(qū)人民捐贈10萬元,奉獻赤子之心。由于我們堅持“師法教化,禮儀規(guī)范”,造就使人向善,讓人從善的環(huán)境,像這樣“勞則思,思則善心生”的典型,層出不窮。
用“善心生”,傳承云陽人“仗義樂捐”美德
云陽人民素有“與人為善,熱心公益,濟困恤貧,仗義樂捐”的美德。明朝縣人唐儉為落水舉人捐衣贈艮,送京赴試;康熙年間,譚高乾先生善醫(yī)道,常為貧困病人施藥;乾隆四十三年,全縣大旱,孫時開等善人“捐錢煮粥賑饑”,民國期間,建慈善會,設同樂堂、育嬰堂,舉義學,賑災救助,收納孤殘幼嬰……。解放后,云陽人民更是崇尚義舉,樂善好施,扶危濟困,養(yǎng)孤助殘,據(jù)民政志記載:從解放到1996年,接受各種捐款800余萬元,社會救濟1000余萬元。77歲退休教師,烈屬張云霞女士,受“仗義樂捐”,“樂善好施”的熏陶,自己節(jié)衣縮食,在職時,經常周濟身邊的貧困學生,受到教育系統(tǒng)的表彰和社會人士的稱贊。退休后,積極參加老年活動,關心青少年成長,繼續(xù)幫助身邊的困難老友。“5.12”汶川大地震發(fā)生后第二天就親自到郵局向四川紅十字會匯去2000元捐贈款,在云陽縣抗震救災晚會后,又來到縣慈善會將自己多年積蓄的2萬元獻給災區(qū),還積極參加抗震宣傳,動員子女湧躍參加縣里捐贈活動,給世人展現(xiàn)一顆永不衰老的慈善之心。
用“善心生”,深化云陽人“移民奉獻”精神 #p#分頁標題#e#
舉世聞名“三峽工程”,使庫區(qū)復地的云陽縣淹沒陸地75.48平方公里,其中:耕地32377畝,林地10394畝;淹沒縣城一座,集鎮(zhèn)23座,工礦企業(yè)181家;淹沒人口11萬,其中外遷3.9萬。面對這一“世界難題”,縣委、縣政府從思想動員入手,激活云陽本土文化積淀,融合云陽的革命文化、鹽文化、慈善文化……,通過組織宣傳隊,廣播電視報刊等多種傳媒,廣泛深入地發(fā)動,耐心地做好思想教育,讓“國家興忘,匹夫有責”的愛國主義情操在云陽人民心中形成共識,“互幫互愛,顧全大局”的團結協(xié)作意識在云陽人民心中生根,“不計較得失,敢于從頭來”的艱苦創(chuàng)業(yè)精神不斷在云陽人民心中升華,匯集成為“舍小家,顧大家,奉獻三峽為國家”的三峽移民精神。在這一精神的召示下,全縣人民以移民為先,移民為重,經過十年的艱辛努力,贏得“三峽移民看云陽”的美譽,獲得國務院的表彰。我們將“移民奉獻”精神作為寶貴精神財富,緊緊地同啟發(fā)民眾“善心生”結合起來,成為推動慈善工作的動力。在今年“175”水位的清庫工作中,高陽、雙江、盤龍、故陵、紅獅、龍洞等鄉(xiāng)鎮(zhèn),不僅圓滿完成移民清庫工作,而且在“5.12”汶川大地震捐贈活動中,僅這六個鄉(xiāng)鎮(zhèn)就動員人民群眾、鄉(xiāng)村干部捐贈110余萬元,用真誠的愛心表現(xiàn)出三峽移民的美好心靈。
用“善心生”,提升云陽人“抗災自救”能力
云陽縣地處北回歸線亞熱帶季風區(qū),縣境“一江四河”,高山、丘陵、河谷錯落分佈,地質脆弱,災害頻繁。據(jù)云陽民政志述:民國三年(1914)—1985年72年中,共遭受各種自然災害161次,平均每年2.24次,其中有52年同時遭受兩種自然災害的襲擊。各種災害中,以旱災為主,并伴隨而生的有洪災、山地災害、風雹災、病蟲害等。民國24年春旱加夏旱,災民8萬余人,死300多人;1982年特大暴雨洪災,百年罕見,造成老縣城東側雞扒子大滑坡,睹塞長江,國家疏浚長江航運就花去1.2億元。解放前,災荒年中,“餓殍盈途,饑民食草根樹皮殆盡”,災民扶老攜幼,逃荒要飯,民不聊生。解放后,堅持生產自救,防災、抗災、救災相結合方針,依靠群眾,開展救災工作,一定程度減輕了人民群眾損失。隨著國力的增強,防災 、減災措施的實施,以及惠民惠農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,特別是以“慈善事業(yè)、社會保險、社會救濟、社會福利”為支撐的社會救助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,民眾抗災自救的信心大大增強。兩年來的慈善工作實踐證明,只要我們大力弘揚“團結互助,和衷共濟,扶貧濟困,手足友愛”的社會風氣,倡導“互尊、互愛、互助、互幫”的和睦人際關系,讓“善心生”的道德觀念,貫穿于慈善工作的始終,貫穿于亦教亦樂的活動和現(xiàn)實生活中,在鄉(xiāng)村、城鎮(zhèn)一遇災害和不幸,人民群眾就能“親幫親,鄰邦鄰,互幫互助,共渡難關”,“一方有難,八方支援”在云陽蔚然成風。加上黨委、政府的重視和支持,現(xiàn)在,云陽的募捐能力不斷提高,慈善基金的不斷狀大,抗災自救的能力不斷增強。從云陽慈善體系來看縣慈善基金從過去的零,今年將增到80萬元,鄉(xiāng)鎮(zhèn)稻草基金將達到450萬元。
“善心生”這朵慈善思想的火花,有黨委、政府的堅強領導,全縣民眾的積極參與,眾人澆灌,眾人培育,就能茁壯成長。蘇.伊羅夫告訴人們:“感人肺腑的人類善良暖流,能醫(yī)治心靈和肉體的創(chuàng)傷”。而閃躍愛心從事社會慈善公益事業(yè)的人們,在傳遞自己善心的同時,對他人是一種安慰和奉獻,對自己更是一次心靈的凈化和人格的升華。讓“善心生”在民眾中滋生、成長,人人都來“日行一善”,將給我們的慈善事業(yè)和和諧社會帶來百花盛開,春色滿園。